陕西西安(5月29日-31日)_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西安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创建于 1954 年,坐落在古城西安小雁塔西侧,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2001 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陕西省共建院校。

建院初期,贺龙元帅亲自为学院圈选新校址并鼓励师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创业,由此学院确立了“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历任主要领导人荣高棠、李梦华、伍绍祖、袁伟民、刘鹏等先后莅临学院指导工作,关怀和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几代西体人不懈努力和历史积淀,形成了“诚厚俭朴、勤奋刻苦、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爱国荣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为国家培养造就了 3 万多名高素质体育人才。

学院现有本部、沣峪口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920 亩。教职工810人,专任教师 545 人:其中教授 70人,副教授 141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师30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4 人,陕西省教学名师 2 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3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硕士生导师 81 人;运动健将称号教师 17 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7474人,本科生 7010 人,硕士研究生370 人。现有 7个系(体育系、运动系、武术系、社会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人文学系、艺术系), 1 部(研究生部), 1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 1 校(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有 十七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管、教 5 个学科门类。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田径、体操、篮球、足球和散打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等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首批试点单位,并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田径和体育测量与评价是原国家体委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 64万多册。校园网设备先进,贯通两个校区,布设了 5000 多个信息点。

学院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及体育科技攻关等方面成绩突出。“雷达测速仪”、“肌力电刺激仪”、“游泳划水板”、“游泳等动力量牵拉器”、“低氧仪”等科研项目和训练器材的研制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举重专项力量训练器”、“跳水自动化保护带装置”等研究被列为我国备战 2008 年奥运会重点科研项目。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第 25 届至 29 届奥运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 57项,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10 项,省部级奖 30多项。《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被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是俄罗斯《文摘杂志》( AJI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 )来源期刊。

学院设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中国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跆拳道训练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柔道中高级教练员培训中心、中国地掷球培训中心、西北地区田径高水平人才培训中心、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同时还设有体质测试中心及武术、乒乓球、田径、足球、篮球、地掷球、健美操、艺术体操、跆拳道、棋牌等业余训练培训中心和俱乐部,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并举的训练格局。迄今在国际和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 241 枚,为国家争了光,为陕西和学院添了彩。

学院重视对外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等 30 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协作关系,加快了学院办学的国际化进程,扩大了国际影响。

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创新荣校”战略;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抢抓北京举办 2008 年奥运会的难得机遇,积极为“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加强竞赛训练工作与科技攻关服务,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体育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 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1999 年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原属卫生部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西安医科大学、原属中国人民银行已有40余年办学历史的陕西财经学院并入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等 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 3个临床教学医院。现有教职工5583人,专任教师233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00多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5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0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0余名。

西安交通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30642 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12728人。全校有74个本科专业,199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114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校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3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拥有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 MBA 、MPA 等9个专业学位点,19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和3个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余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爱国爱校、饮水思源的品格,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不断开拓创新,精勤育人。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2007年,学校创办“钱学森实验班”,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创办“宗濂实验班”,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和现代的“大学之道”融入其中,营造育人新环境。迁校50余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了项目、人才和平台良性互动,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十五”以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卓著,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军工973计划)项目1项,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7项;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为全国高校第二位。近年来,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明显提升,2006年发表的S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五。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相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校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一百余个。2001年9月,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成功举行。2002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代表荣获“非英语国家”选手一等奖;2004年参加“飞豹杯”全国首届空中机器人大赛,荣获固定翼组冠军;2005年参加全国首届学生艺术展活动,获得金奖;在全国第三届“爱迪生杯”技术创新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名,连续三年总成绩第一;2006年在全国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夺得金奖;2006年和2007年学生机器人队连续两年获得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冠军,2007年又在河内举办的国际大赛中夺冠,这是中国首次在此项赛事中获得冠军。2007年在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交往广泛,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2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2005年以来,邀请了12位诺贝尔奖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及6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达6500余人;先后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860余人,参加国际会议800余人;聘请了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Tomas Bell教授在内的近百名外籍教师长期在校任教;与国外18所著名大学(集团)合作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建立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科为办学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个高校开展EMBA、MBA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先后承办5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及多个重大外事活动,如第四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第四届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高级研讨班等,使西安交通大学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学校国际交流的日趋活跃,学校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有来自50个国家的97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学历生比例达到71%。学校医学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大部分留学生毕业后免试或通过考试获取了本国的医师执照,部分留学生获英、美及澳大利亚等第三国的医师执照。

西安交通大学占地2464 亩,校舍面积157万平方米。校园中心区的 “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图书馆藏书400万余册,期刊近万种,全文电子期刊 24835 种。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 和 Internet 连接,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远程终端或互联网访问。学校有具备国际先进大学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校园网覆盖了东、西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楼及绝大部分学生宿舍。学校建有条件良好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及学生综合餐厅,有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有设施先进的体育运动场,有学科门类齐全、设备精良、拥有 2539 张床位的教学医院。江泽民学长于1989年9月、1993年6月和2002年3月先后三次拨冗专程回母校看望师生,并称赞母校“校园苍松翠柏,环境优美,是学习的好地方,应该出科学,出智慧,出新的科学家。”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不断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国际接轨,奠定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坚实基础。

学校的校训是: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学校的使命是: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

学校的愿景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保持领先,创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纪中叶,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来源: Shenzhen Daily  编辑: 薛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