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料
>>技术特点
擅长进攻,速度快,果断顽强,打法凶狠,与王海滨和叶冲并称为中国男子花剑老“三剑客”。连续两届获得悉尼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亚军和雅典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亚军。
>>运动生涯
董兆致曾在七运会获得男子个人花剑赛事季军、世界锦标赛花剑男团季军、亚运会男子个人花剑金牌以及男团银牌。于1995年获取亚洲锦标赛男子个人花剑亚军与男团赛冠军,也包括世界军人运动会男团金牌。1年后赢得了世界杯七强团体赛男子花剑团体冠军。
董兆致于1997年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了男子花剑团体赛铜牌。1年后在曼谷亚运中夺得了男子花剑团体金牌。其后于1999年在世界军人运动会中成功蝉联男团花剑金牌以及赢得了个人花剑金牌以及世界锦标赛男子花剑团体亚军。
2000年,董兆致在世锦赛中的男子个人花剑项目取胜,又在悉尼奥运中不敌法国,仅得一面男团花剑银牌。1年后的亚锦赛男团花剑中,董兆致分得了冠军、之后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首次赢得了金牌。
2002年,亚运会男团花剑成了董兆致的囊中之物。1年后在上海分站的世界杯获得了团体赛以及世锦赛亚军。2004年,董兆致在化表中国参加世界杯葡萄牙站中的团体赛得到季军,又在上海、法国站中获得团体赛季军,西班牙站团体亚军,最后在上海站中赢得了男子花剑个人冠军。其后与叶冲、王海滨参加雅典奥运,在男团花剑决赛中因裁判问题失去了夺金机会。
2009年初,董兆致正式出任国家击剑队的助理教练,协助主教练王海滨。
>> 两度抱憾
作为中国男子花剑鼎盛时期的“三剑客”之一,董兆致并不像王海滨和叶冲那样如春雷入耳。
悉尼奥运会 不进攻只因教练部署
2000年在悉尼,中国男子花剑队第一次闯入了男花团体的决赛。作为第二个出场的运动员,董兆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要朝着冠军的这个方向去走。每个运动员都是这样想,都想拿金牌,”回忆起七年前的一剑封喉,董兆致依然豪情万千。
“一开始他进攻我就得分,后来他不攻了。我开始进攻,结果他就得分。”就在双方渐渐进入相持阶段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董兆致的剑击中了对手的后脑勺,顷刻间法国人罗塔迪埃尔血流如注,只能下场接受治疗。“我们也交手很多次了,彼此间相对比较了解。所以当他表示受伤之后我还不太相信,特意跑过去看了一眼,”尽管比赛出现了意外,但董兆致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保持着一个剑客应有的警惕。
经过短暂治疗,罗塔迪埃尔又重新回到了比赛中。不过令观众没有想到的是,董兆致这一次却基本上放弃了进攻,“这其实是我们教练的安排,因为当时是谁进攻谁就失分,而我们还有三分的优势,所以就希望把比赛耗到结束,这样对后面的比赛应该相对来说是比较有利的,”董兆致回忆到。
也许对于中国男子花剑队来说,当时保持优势比扩大比分更为稳妥。但是最终中国队没有能够把优势转化为胜势,一剑之差,他们只能屈居亚军。
雅典奥运会 对手阴招断送大好江山
四年后的雅典,董兆致又一次和队友们闯进了决赛,这一次他是最后一剑。
面对意大利名将桑佐,董兆致一度与对手的分差高达七分。然而就是在最危险的时候,他反而冷静了下来。一剑、两剑、三剑……一直到五剑、六剑、七剑,董兆致奇迹般的扳平了比分。这让一向沉稳的他也在赛场上狂奔了起来。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又一个意外发生了,桑佐要求换剑,而裁判答应了他的要求。
“后来我考国际裁判的时候老师就拿这场比赛来做分析,”回首三年前的往事,董兆致平缓地说,“他说这个时候裁判应该给桑佐出示一张黄牌。但是裁判没有这么做。”由于自己当时已经有一张黄牌在身,董兆致担心与裁判争辩会换来又一次的处罚。这个时候,他选择了静默。
比赛重新开始,但是气氛已经大不如从前!最终经验丰富的桑佐又一次从中国人的手中抢走了金牌。在与对手礼貌性的拥抱之后,董兆致走下了那个舞台,那个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舞台。
>>主要成绩
1993年 七运会男子花剑个人第三
1994年 世界锦标赛男子花剑团体第三
1994年 广岛亚运会男子花剑个人冠军
1994年 广岛亚运会男子花剑团体亚军
1995年 亚洲锦标赛男子花剑个人亚军
1995年 亚洲锦标赛男子花剑团体冠军
1995年 世界军人运动会男子花剑团体冠军
1996年 世界杯七强团体赛男子花剑团体冠军
1997年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花剑团体第三
1998年 曼谷亚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冠军
1999年 世界军人运动会男子花剑个人及团体冠军
1999年 世界锦标赛男子花剑团体亚军
2000年 悉尼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亚军
2000年 世界杯男子花剑A级赛男子花剑个人第三
2001年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花剑个人冠军
2003年世界杯上海站团体亚军,世锦赛团体亚军
2004年世界杯葡萄牙站团体第3名,上海站、法国站团体第3,西班牙站团体亚军,上海站男子花剑个人冠军
2004年 世界杯花剑大奖赛男子花剑个人冠军
>>其他资料
退役生活
从世界冠军到“杰出青年”,这是一个漂亮的转身。如今,这位昔日叱咤体坛的“剑客”在广州开始了另一种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从赛场上果断顽强、出招迅猛的剑客,变成温柔的丈夫和慈祥的爸爸。他说:“回家的感觉真好!”
“小庙”里当校长助理
石牌长大的孩子,决心报效天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董兆致家的客厅里挂着这幅字,用来形容董兆致退役后的心态恰如其分。
对于许多运动员来说,转型期是最痛苦的,曾经的辉煌已被抛在身后,要适应一种平凡人的生活,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迷茫和困惑。可是董兆致却没有这样。刚从奥运会回来,很多人都叫他“世界冠军”,他只是淡淡地说:“别这样,我只是普通人。”当一切归于平淡之际,做足了心理准备的董兆致感到的是轻松和平静。
董兆致是2004年底退役的,他选择回到广州。2005年6月,董兆致走马上任,出任天河区体育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校长助理。
上任伊始,很多朋友都劝董兆致,堂堂一个世界冠军,当一个少儿业余体校的校长助理,“这庙也太小了!”可是董兆致却不这么看,他说:“我从小是从天河石牌村长大的,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天河是我的根,我现在正是抱着报效天河的心情回来的!”
董兆致从小在天河区石牌村长大,那里的街道、房屋,都在他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岁月也无法改变,所以当他能够报效天河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来。
当了校长助理之后,和原先的运动员生活完全不同,但是董兆致“干一行爱一行”,开始踏踏实实地在这个岗位上干起来了,天河区有多少中学,有多少小学,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况怎么样,哪些学校有好苗子,哪些学校是训练点,董兆致在半年时间里已经掌握得七七八八,介绍起情况来滔滔不绝。当记者夸他对工作上心时,董兆致却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个劲地说:“业务上还需要再熟一些。”
也有朋友劝他,练了20多年的剑,退役后当教练不是更好吗?喜欢突破的董兆致并不这样看,他表示以后打算从事行政工作,同时又反复强调:“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把它做好。”从对工作的负责仿佛可以看到他当年训练时的认真劲。无论在哪儿,董兆致都在履行着“自强不息”。
家庭生活
电话线“牵”回外来媳妇
董兆致是一个幸福的男人,因为他有一位贤淑温婉的妻子和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儿。1998年,董兆致回家探亲,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认识了从山东来石牌打工的女孩于瑞玲,第二次聚会又见到了她,这样一来二去,大家就熟了。于瑞玲不是那种让人惊艳的女孩,但是却非常内秀,接触多了,董兆致就被这个女孩的善良、孝顺、朴实、直率所打动,而成熟稳重的董兆致也赢得了姑娘的芳心。但是关系还没有挑明,董兆致就匆忙赶回北京训练去了。
2000年,董兆致的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当时董兆致正在北京备战奥运会,根本无法分身,于瑞玲得知后主动帮董兆致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当时董兆致的家只有一室一厅,妈妈睡房间,瑞玲就睡在客厅的长木椅上,白天她帮妈妈煮药、擦身、按摩,晚上扶妈妈去洗手间。因为没有蚊帐,瑞玲总是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这一照顾就是8个月,从妈妈生病到去世,一直陪在妈妈身边的都是瑞玲。这让董兆致感动不已,而且让他看到了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好姑娘。于是他决心把瑞玲娶回家。
两人分隔两地,董兆致开始每天打电话,就是靠着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着两人的爱情。2002年,董兆致和瑞玲登记了,但是为了备战比赛,婚礼又往后拖延,直到2003年才举办了婚礼。一年后,2004年8月7日,妻子生下了一个六斤七两的女儿,当时董兆致正在雅典备战奥运。
现在女儿已经1岁多了,粉嫩的小脸蛋,乌亮的大眼睛,实在招人喜欢,小家伙也总喜欢缠着爸爸玩。家里摆满了董兆致帮女儿拍的照片,董兆致一回家就把女儿抱在怀里。可爱的女儿,温柔的妻子,董兆致幸福的三口之家让人艳羡。
在经历了登顶的辉煌之后,董兆致说现在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周末有双休日,能和家人在一起。这就是他对幸福的定义。
生活点滴
要供楼要读书,压力让他瘦了5公斤
一般的运动员退役之后都会发福,而董兆致不但没有发福,还瘦了5公斤。董兆致说,这主要是因为生活的压力。除了新的工作环境需要适应以外,还有来自学业和经济的压力。
虽然董兆致获得了无数荣誉,但他却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有钱。现在的房子是向银行贷款买的,每月要供楼,而现在董兆致的工资和普通教练的工资标准是一样的,“不要以为我很有钱。”他笑着说。
此外,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充电也很辛苦。董兆致在中大的行政管理本科已经读到三年级,还在广州体院读体育产业专业研究生。因为在当运动员时,文化课拉下了很多,现在想重新学感到非常吃力。但是董兆致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有更多的人生经历,更容易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
对于未来,董兆致尚未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但是他很清楚:脚下的路要踏踏实实地走才能走好;分内的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做才能做好。这是他当“剑客”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青少年朋友的告诫。
在董兆致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奖杯,结婚照上他和妻子笑得正甜。从董家的阳台望出去,万家灯火透着温暖的光,静静的珠江正缓缓流淌。
来源: 亚运会官方网站 编辑: 邓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