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塑造“深圳经验”_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华大基因已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一员干将。 张小禹 摄

深圳新闻网讯 30年前,深圳的科技家底一片空白。这里无一所高校院所,无一家科技企业,没有国家科研项目,也没有国家计划的科研投入。

经过30年的迅猛发展,深圳现已坐拥高科技企业3万余家,科技队伍逾百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超8500亿元,并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这30年的惊人嬗变,源自深圳对自主创新的不懈追求。自主创新不仅成就了深圳的发展奇迹,提升了深圳的城市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30年3次华丽转身

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成功转型,实现了“三大转变”: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从生产经营的小型化、分散化到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从委托加工到自主生产和自主研发的转变。

深圳特区建立初期,深圳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贸易和“三来一补”的来料加工业。深圳通过承接香港电子工业的转移开始建立“前店后厂”式、产业垂直分工为特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加工业,完成了技术装备、技术人才和产业资本的初始积累,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股市、贸易、房地产出现滑坡,产业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重心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圳认识到依靠贸易和来料加工这种模式难以承接产业转移和升级,提出抓住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兴起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深圳自主创新活动围绕高新技术领域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99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1995年,深圳市提出“科教兴市”,进一步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在分配制度和人才政策上实现了制度创新的突破,使深圳成为“孔雀东南飞”现象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了大规模的创新资源聚集。

上世纪90年代末,珠三角地区的“外资潮”向长三角地区发生大规模转移,本土的自主创新资源在科技创新规律的支配下,为寻求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向创新创业机制完善的地区流动和聚集。深圳市抓住这一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于1998年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科技创新提供土地、资金、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有效降低创新的门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扩大创新的获利空间。这就是当时在全国产生轰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2条”。这一决策,充分发挥了深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再次吸引了国内外自主创新的资源。

就在这一时期,深圳成功地把高交会搭建成为创新成果交易、创新资源交流的平台,创造性地设立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为成员院校的“深圳虚拟大学园”,扶持院校在深圳设立公共研发机构。此时,本土的自主创新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使自主创新活动实现了质和量的跃升。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创新人才和资源,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依靠自主创新这一引擎,深圳不但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第一支柱”,并有效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来源: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编辑: 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