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吉祥物情牵深圳人

    创造不拘一格的征集方式

    “大运会吉祥物应该是一个大众情人。”当主持人刘丽华提到如何让吉祥物有影响力,让人们愿意购买的时候,刘平云这样说。话音刚落,台下的学生们就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刘平云认为,吉祥物要扩大它的影响力让市民参与进来,要多做活动,尤其在大学生中间做活动,因为它毕竟是大学生运动会,在他们之间做一些互动、参与性的活动,才能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大众情人”是什么样的。主持人请台下两位深职院的学生谈谈心中的“大众情人”是什么样的,其中一位说,“造型要简单一些,里面要有一些具像的元素在里面,用色鲜艳一点、活力、有朝气。”另一位则认为,“我觉得要立足深圳文化的背景,挖掘一些有特色的东西。”

    学生代表何沛鸿说,同学们对吉祥物也有过一些了解,不过大家并没有特别深的印象,深圳也没有代表性的东西,我觉得可以借此机会,通过吉祥物把深圳内在的精神状态通过吉祥物表达出来,这可以往更年轻、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不必在里面强加文化精神、历史背景这样的话题,因为大运会毕竟是年轻人的盛会,应该让这个“大众情人”年轻有活力一些。

    顾严华说,现在的吉祥物太多了,但真正能令市民愿意领回来的东西,一定要让人耳目一新。他还认为,吉祥物的产生还可以来一个颠覆性的模式,“不一定还是由某个人设计,然后专家评委再评,这样把征集途径缩得太小了,而且最后的评审专家是行业内的人士,他代表不了全民。”

    刘平云接着提出了一种特别的征集方式,“不一定还停留在政府官员和专家们进行评选,我觉得这次可以发动大家的力量,第一环节让专家选出几百件放在网上,让市民投票参与,让市民选择自己的‘大众情人’。选完一圈以后发现有人气的,再进行专家的点评和修改,这样会准确一点。”

    何沛鸿认为,让专家挑出一部分作品再让我们参与者选,支持不同作品的人发生争论,这样也会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大运会的热度,也是一个宣传,总比等专家评完以后,我们再讨论吉祥物的好坏要好一些。

    赋予吉祥物情感和生命力

    “深圳是个年轻的,也是以高科技为特色的城市,所以我认为,吉祥物是否可以是智能化,突破以往模式的呢?”顾严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比如,我在高交会上发现这样的玩具:你去摸它,它能接受红外线的感应,还能接受不同力度的感应,它还会说话,甚至像机器人一样跟人互动。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玩具,而是一个可升级的、非常轻松的玩偶。”顾严华提出这个想法。

    于进江认为,从产品开发的角度看,确实可以侧重智能型产品的开发。“打破传统吉祥物只是摆在那儿不会发声的做法。深圳是科技非常发达的地方,我们呼吁更多的商家参与吉祥物的征集,开发一个好的吉祥物,会使更多从事加工的厂家从事自主性的生产,这也许会变成刺激深圳经济发展的一个元素。”

    “我觉得还可以赋予吉祥物具有地方特色的内涵,让吉祥物来演绎深圳人的故事,”于进江认为,“比如吉祥物带你游大梅沙,带你去蛇口玩儿。随着故事的诞生,会产生一些动画片,然后出版书籍。我们可以借此给自己创造一种文化,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由深圳人自己把握。”

    主持人刘丽华还提到,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来自太空的三个精灵,很多不喜欢足球的人都喜欢上了它们,而且世界杯结束以后,会场还保留着精灵雕塑,现在成了韩国的一个旅游景点,它们的生命还在延续。于进江认为,如果能征集到一个好的吉祥物,大家对它是有记忆情感的,“好的卡通形象和吉祥物,它既能体现一个社会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美感,是有生命的。我不希望运动会结束以后吉祥物就消失了,这是挺可惜的。大家应该集思广益,赋予它生命,让它伴随着城市长期生活下去。现在,我们想到美国就想到米老鼠,想到日本就想到HelloKitty,想到香港就想到麦兜,希望以后提到深圳也会有这样一个‘娃娃’。这是城市的卡通视觉语言,也是大家的集体记忆。”